威爾第(Giuseppe Verdi,1813-1901)
威爾第生於1813年義大利北部山地的小城巿塞特。父為兼營雜貨店的客棧老闆,自幼就發覺威爾第的才能,立刻讓他隨村中教堂的風琴師學習音樂。10歲時已經接替老師,就任教堂風堂師。12歲時隨教堂風琴師學習三年作曲,並寫作不少的器樂曲和宗教曲。
18歲受富商和業餘音樂家巴雷齊資助,報考米蘭音樂學院,但因超齡落第,便改遂斯卡拉劇院鋼琴家拉威尼亞學習,也接連寫了一些小品曲。20歲時,又回到故鄉,就任教堂風琴師及合唱團指揮。但此時威爾第還只是沒沒無聞的秀才型人物而已。
1838年,威爾第毅然攜帶妻子和兩個小孩,遷居米蘭。次年11月,斯卡拉劇院才上演他的歌劇處女作「奧白爾托」。此劇很幸運地得到佳評,斯卡拉劇院經理梅雷爾利,又委托他寫作三齣新歌劇,但在寫作第一劇時,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不幸先後去世,結果這悲慟的打擊,嚴重地影響了他的創作,歌劇「王國的一日」就完全失敗。
威爾第在失望之餘,原想停止作曲,但梅雷爾利不斷激勵他,催促他繼續作曲。下一齣歌劇「那布果」,上演後得到熱烈喝釆,後面的「倫巴第亞人」也獲成功,自此,確立了他在米蘭的聲譽。1844年,在威尼斯首演的「艾爾納尼」也大受歡迎,此後,威爾第約每年完成一齣歌劇新作,而每劇一經演出,都立即成功。其3部歌劇名作「弄臣」(1851)、「遊吟詩人」(1853)及「茶花女」(1853)相繼問世後,威爾第因此成為義大利歌劇界的名人。
1860年,義大利統一,他勉強被同意當選為國會議員,但次年即辭去該職。1871年受埃及總督委托為慶祝蘇伊士運河通航作大歌劇《阿伊達》,該劇在刻畫人物及運用樂隊手法上之精巧程度到登峰造極境界。寫作此劇的1870年,威爾第已經57歲,早已是萬眾崇拜的義大利樂壇的長老,可是他仍勇往直前,向新的道路邁進。
1873年為悼念義大利愛國詩人曼佐尼,而作唯一的一首弦樂四重奏「安魂彌撒」。過了3年,威爾第又寫下名歌劇「奧特羅」,這是根據莎士比亞的同名戲劇。而威爾第最後的歌劇作品是「法斯泰夫」。此齣喜歌劇也同樣取材自莎士比亞的戲劇。劇中呈然出爐火純青的作曲技巧,純淨而高雅,音樂是他的作品中,最上等的。到80高齡時,威爾第還有這樣新穎的創作,充分顯露了他的偉大天才。此後威爾第在富貴中,過了幸福的晚年,同時寫作了一些優美的宗教小品,1901年1月27日,威爾第在米蘭去世。
留言列表